张耀华:深圳本土成长的机械行业“少帅”
人物素描:
他,是深圳土生土长的“创一代”。90年代,当本地人忙于炒股、土石方工程这些能赚“快钱”的行业时,二十岁出头他却一头扎进制造业,创办了亿和模具厂。现如今,这个当年的小作坊工厂已成长为年产值超20亿的香港上市公司,拥有员工近10000人,客户囊括富士施乐、京瓷美达、柯美、佳能等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
他,又是深圳机械行业的“少帅”,未满40岁就扛起了深圳机械行业协会的“帅旗”,倡议“1对1”捐资助学为行业培养人才,筹建“深圳市精工小额贷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高端装备产业总部大厦”,带领着这个深圳第二大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向前发展。
同时,他又是一个“公益大使”,担任国际狮子会宝安分会荣誉会长,写下了“狮行中华聚亿力、与子携手促和谐”的座右铭,以身作则宣贯“公益”理念,带动广大企业家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这些年他为祖国内地教育事业及受灾地区捐助善款近千万元,捐建张家界亿和希望小学、设立深职院“亿和奖学金”、为汶川、玉树灾区及香港、大陆慈善组织捐款近千万、在集团内部设立“员工关爱基金”帮扶特困职工,就在今年12月初他策划、组织了柬埔寨慈善光明行,让20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他,就是亿和精密控股集团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集团总裁的张耀华。
【少年壮志】
从20人小作坊到20亿的“制造王国”
亿和精密控股创始人之一、现任集团总裁的张耀华是土生土长的
深圳人。
90年代,以生产办公自动化设备闻名的日本企业,开始陆续把生产线搬到中国内地。1993年,第一家日本OA(办公自动化设备)企业“理光”在深圳设厂,接着,富士施乐、京瓷美达、佳能等陆续进入珠三角,由此催生了一批五金及模具制造企业。
当时,一位租住在张耀华家中的台湾人告诉他,“给日本OA企业做配套会很有赚头。”原来,这个台湾人是日本一家复印机企业在台湾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到深圳考察市场。此时张耀华才意识到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他拿出在学生时代炒股积攒下来的10多万元,再加上家人的积蓄凑了40万元,和这个台湾人开始了合作。1993年,张耀华在西丽租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厂房,雇用20多人从事简单的五金来料加工,取名为亿和模
具厂。那一年,张耀华才21岁。
后来,做土石方工程的大哥张杰和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二哥张建华也加入到创业当中,三兄弟成了创业道路上的合作伙伴。2005年5月11日,亿和精密控股成功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实现了无数创业公司梦寐以求的“和资本市场的对接”。
从1993年创立至今, 经过19年的发展,2011年亿和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港币,相当于创业初期的4000倍以上,2011年以前每年均保持40%复合型增长。昔日只有20人的小作坊工厂,已经发展成为“集精密零部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ODM整机装配”为一体的制造业王国。
许多当年颇有名气的模具制造企业在商业的浪潮中已然消失得了无痕迹,而亿和却在这个行业做得顺风顺水,而且一做就是近20年!这其中有什么秘诀?“企业家比的不是资本,而是眼光。”张耀华说道。
【生存哲学】
不跟在别人背后捡饭吃 占领制造业上游
市场并没有张耀华想象中的那么好。亿和只是刚成立的小公司,一没有名气,二设备档次低,并不具备高精度模具的生产能力,只能从配套企业手中拿到二手甚至三手的订单做代工。
由于做的是低端的模具,还要包管模具的维修。在刚开始的头两年,亿和都处于亏损的状态,足足欠了村委半年以上的厂租,“厂房都差点就被锁了”。
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客户的一席话让张耀华找到了灵感:“模具是印钞机,配套零部件产品是引出来的钞票,有印钞机干嘛不印钞票呢!”张耀华一下子豁然开朗。“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亿和不再跟在别人身后捡饭吃。”从单一模具到配套零部件生产,设备是关键。资金稍微有所宽裕,张耀华就毫不犹豫地购置了一批进口的先进设备,提高了生产水平。
1994年底,得知日本美能达将开始选择非日本企业作为配套商,张耀华第一时间赶到香港,希望能够拿下这个订单。时隔这么多年,张耀华还是用“九牛二虎之力”来形容当初获得这个订单的困难。最终,亿和的产品在品质、价格和交货速度上都获得了美能达的认可。通过一段时期的商业信用考察,亿和终于成为美能达指定的配套企业。其他日资OA企业也迎刃而解。
就这样,亿和逐步结束了以赚取微薄加工服务费为主的单一模具生产模式的被动状况。
一个企业要把握主动权,就要占据制造业链条中的关键部位。在亿和的业务模式中,张耀华更多地是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图纸设计的上游阶段,与客户一起研发模具。模具研制成功之后,大部分寄存在亿和,以作日后大量制造零部件和半成品。张耀华的坚持,为他赢得了大批稳定的客户,提高了议价能力。
“我们的发展道路虽然与富士康有些相似,但是我们坚决不采用‘廉价’的经营模式,那样虽然拥有庞大的市场,但是利润却非常微薄。”事实证明,张耀华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高度的预见性。根据审计报告显示,亿和2010年财政年度的纯利润为17.8%,远远高于一般制造业的3%-5%。
【魄力】
“分家”危机成机遇
随着找到盈利模式,亿和“滚雪球”般地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到了1996年,亿和模具厂已由当初的20人发展到近三百人,年产值将近一千万。
然而,商海浪潮,往往风高浪急。
由于张耀华和台湾合作伙伴在经营理念上发生分歧,两人开始分道扬
镳。为了保住公司的所有权,张耀华四处找亲戚朋友借债,全数买下另外
50%的股份。不过,此时的亿和厂,市场与研发骨干都已流失,工厂员工
剩下不足100人,雪上加霜的是,公司还欠下供应商几百万的欠款。内忧
外患。一下子,张耀华从百万富翁变成了百万“负翁”,被晾在了商海的
“沙滩”上。
“不能就这样放弃!”张耀华骨子里的不服输劲头被激发了,过人的胆识与魄力,尽显无遗。张耀华全盘接手亿和后,立即烧起“三把火”,着手处理三大问题:
首先, 公司欠下的几百万外债,最重要的是取得供应商宽限时间。张耀华亲自上门,去跟供应商解释,寻求宽限时间。由于在以前的合作中,亿和一直很诚信,供应商最终还是答应了可以分期付款。
张耀华也一直谨记承诺,在两年的时间内最终还清了欠款。直到现在,富士施乐、京瓷美达、柯美、佳能等不少于5家的世界500强客户,仍然是亿和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
紧接着,张耀华大刀阔斧地砍掉多余的业务,只专注于办公设备自动化零配件的生产。“当年什么赚钱就做什么,VCD、DVD、收音机,甚至是自行车零部件,我们都做过。”1996年拆伙之后,亿和从多元化走向专业化,目前正从多品种方向深耕细作,专业于高端精密模具技术、激光焊接技术的研发设计及制造,带动产业链的横向发展与垂直整合,为世界500强的办公设备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第三, 稳定人心。张耀华将留下来的近百名员工集中在一起,将企业的难处一一告诉大家,并告知:员工愿意留下来的,就是对企业、对我的认可,跟公司一起共度难关;要是选择离开的,工资分文不少结算。“我没有想到的,当时有员工站出来说:老板,要是因为我们的工资而让公司有困难的话,那么我们宁愿短期内不要工资,也要跟着你!”张耀华说起那时的情景,平静的语调有了些许的激动。
“在公司举债的情况下,任何的承诺都是空白的,只有信任,这些员工才肯跟着我这个几近破产的老板。”张耀华说。直到现在,当初近100名员工还有20%左右留在亿和,而其中7人担任了集团经理以上的高管职位,成为亿和控股的骨干。
而信任, 也成为张耀华日后在企业的用人原则之一。他表示,资源、市场会伴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枯竭甚至消失,只有人才永远是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一个企业才能常青。亿和控股战略规划中心总监刘文诚跟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在一次校企合作洽谈会上,校方提出学生进入亿和公司时要承诺工作年限,而总裁却表示不用硬性规定,员工去留应该让员工和市场来决定。正是这种开明的企业文化,亿和目前拥有将近10000名员工,而且60%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是从员工中培养晋升上来的。
一场分家风波,张耀华成功地化解了。在商海中,有魄力胆识的人,往往才能成为真正的“弄潮儿”。随后不久,张耀华的大哥张杰,二哥张建华也加入到亿和的创业当中,在三兄弟的共同掌舵下,亿和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国际化】
与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合作
90年代末,国内的模具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亿和也不断壮大。随着日本的OA企业不断在深圳落户,日本客户也越来越多,富士施乐、京瓷美达、柯美、佳能、爱普生等日本名牌企业都成了亿和模具的买主。“现在,亿和成为OA制造企业的第一供应商,这些企业金属模具采购的18%左右都来自于亿和。”张耀华介绍,经过19年的发展,亿和目前已与近100家的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世界500强的优质终端客户带给亿和的不仅仅是订单,还有国际化的视野以及严谨的品质控制体系。“与外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之后可以共享他们的技术、管理模式,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张耀华说道,亿和被逐渐纳入到世界500强客户的供应商体系,让自己的品质也达到了世界级。
现在,亿和让这些世界名企 “离不开”。
张耀华表示:现在国际品牌企业只是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整机的图纸交给你,模具的设计、制造由我们全权负责。“有我们这样的供货商,客户就会十分省心,所以这些年来不断有国际品牌企业过来找我们合作。” “有我们这样的合作伙伴,他们怎么舍得离开中国呢?”张耀华显得信心满满。
【先机】
换发展引擎 布局汽车新产业
“当你想到时,我已经做到!当你成功时,我已辉煌腾达!”
在张耀华个人微博写着这样的简介。作为领军者,张耀华又开始进行一项策略性产业调整,由以往单一专注于办公自动化设备,扩张至高增长的中国消费品市场,尤其是汽车市场和消费类电子,以降低公司对日本办公自动化设备市场的过分依赖。
2011年7月,亿和以6100万元收购了重庆数码模车身模具有限公司100%的权益,进军汽车产业。而作为业务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2012年3月,亿和与东风公司达成战略联盟,首期投资5亿元,总投资高达15亿,开始在武汉兴建新的生产基地,主力向湖北的汽车品牌提供零部件生产及焊接服务,拓展华中市场。
“亿和精密要将集团重心继续放在工业制造,必须找到一个更大的产业,中国汽车行业必定会给亿和带来一个新的发展天地。”张耀华透露,亿和已取得东风旗下四大合资品牌(丰田、日产、标致、雪铁龙)的订单,加上与福特、通用汽车的项目,待明年双方磨合期完成将陆续投产。
目前, 亿和控股已在深圳石岩、光明、田寮、广东中山、江苏苏州、湖北武汉、重庆建立了七大科技工业园,地跨三省一直辖市,总面积超1000亩,总建筑面积超70万平方米。并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设立了七大办事处,服务于OA设备、汽车配件等六大领域。
对于创新, 张耀华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在经营战略上,强化经营成熟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成立“亿和技术研究院”,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深圳高职院强强联合的“ 产学研” 联盟,持续提高公司核心技术、科研水平;在市场策略方面,改变“单一零件”的市场开发方法,以承揽“整体项目”方式进行市场营销,通过“ODM整机装配”来协同发展精密零件制造;在管理变革上,强力推行“理念创新、机制革新”,实施“总经理问责制”,建立“监督与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经理人三方各司其职、互不交错但又相互制约。
【专注】
20年坚守实业
在张耀华的办公室里,一面的墙上摆满了奖杯和奖牌,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另一边墙上偌大的经营状况表。上面清晰地列出集团、各个分公司、各个营业部的工作进度和生产、销售数据,每个月更新一次。
“放在这里,我每时每刻都能看到”,不难看出,张耀华是一个善于思考、高瞻远瞩的人。对于未来,他考虑得很具体,“今年目标完成25亿,明年的目标达到30亿。我们还制定了未来的百亿目标,即到2015年销售额突破50亿,2020年销售额突破100亿。”
“有没有想过进入房地产或是搞资本运作?”记者问道。
“我们自2005年进入资本市场之后,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定,‘工业’以外的项目都不会碰。”张耀华透露,世界500企业终端客户有很大的优势,亿和的营业额从1亿到20亿,都是围绕着制造业而完成的,所以“坚定地做实业,这样我们才会更踏实。”
看来,他更愿意做一个深圳的“实业英雄”!
【社会责任】
机械行业本土“少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国际狮子会宝安分会荣誉会长,张耀华始终以身作则宣贯“公益”理念,带动广大企业家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这些年他为祖国内地教育事业及受灾地区捐助善款近千万元,捐建张家界亿和希望小学、设立深职院“亿和奖学金”、为汶川、玉树灾区及香港公益金、宝安区、光明新区等慈善协会捐款近千万、在集团内部设立“员工关爱基金”帮扶特困职工,就在今年12月初他策划、组织了柬埔寨慈善光明行,让20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因为张耀华在公益慈善的理念践行及引导带动方面的杰出贡献,亿和控股被评为深圳市“2011年度爱心企业”。
2009年12月30日,张耀华在众望所归中,当选为深圳第二大行业机械行业协会会长,刚满38岁的他扛起了这个深圳5A级协会的“帅旗”。
机械行业作为深圳第二大制造产业,2011年实现总产值4200亿元,占深圳工业总产值近20%。目前深圳从事精密加工、模具制造、机床设备的企业有12000多家,近百万从业人员,其中机械行业协会会员就达1000多家。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下,带领这个行业转型升级向前发展,成为张耀华思考最多的问题。
“ 提高产品档次、降低制造成本,这才是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张耀华认为,深圳机械行业要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将人力密集型的基础生产迁往内地,技术研发、产品销售、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生产留在深圳,走“精、专、强”路线。今年9月,张耀华率领着协会30多家企业负责人赴贵州丹寨,对投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11月,又组织协会与莞韶产业园达成了投资100亿元战略合作意向。
此外, 为了培养行业后继人才,身为协会会长的张耀华从2010年起倡议发起了“1对1”捐资助学活动。亿和控股以身作则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捐赠100万元成立“亿和奖学金”。
今年是张耀华担任会长的第三年,最近他又在为深圳机械行业谋划着一件“大事”——筹建机械行业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目前已获得建行对机械行业协会50亿的授信额度,现在已贷出去几亿元的金额。”张耀华表示,专为深圳机械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精工小贷”公司已经成立。
作为深圳机械行业领军人物,张耀华荣获了2012年首届“深圳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12月18日,在深圳企业家与市领导的新春联谊会上,与温纯青、马化腾、王文银等60名企业家一起“集体浮出水面”。
“我们是一群追梦的人……每一刻都在追求卓越。”这是亿和企业形象歌曲《追梦者》中的歌词,在追求卓越的路上,40岁的张耀华已是不惑!(作者:曾慧玲)
源自:第32期《宝安企业》